走進(jìn)七祖活佛故里

作者:樂劍平 編輯:王雨松 2010-09-28 15:09:39
—分享—

  “金身數(shù)百余歲,,靈犀一點難傳,。普蔭大千世界,云霞供養(yǎng)無邊,。”此詩說的湖南永州陽明山出了一個七祖活佛,,誕生于500年前,,29歲時坐化成佛,歿后其肉身不朽,,供于萬壽寺內(nèi),,為后人供香朝拜,被當(dāng)朝皇帝封為“七祖秀峰禪師”,。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在印度創(chuàng)建佛教,至達(dá)摩傳入我國,?;劭沙蔀橹型炼U宗二祖,繼而傳于三祖曾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自六祖后,,佛教禪宗有一千年無繼承人。直到明嘉靖年間,,陽明山出了這個秀峰禪師,,成為六祖衣缽傳人,,是為七祖。

  七祖活佛,,派名尚顯,,諱真聰,法號“秀峰”,。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十月二日,誕生于新田陶嶺鄉(xiāng)東山嶺村一鄭氏人家,俗名“鄭秀峰”,。據(jù)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修訂的《鄭氏宗譜》記載:七祖墜地正逢亥時,是夜祥光滿室,,傳為金禪子轉(zhuǎn)世,。秀峰自幼聰慧過人,通曉四書五經(jīng),。特別是佛家經(jīng)書愛不釋手,,過目不忘。他一心要普渡眾生,,救人于水火之中,。十六歲時,拋棄功名仕進(jìn),,云游四海問佛,。在秀峰山拜塵遠(yuǎn)為師,削發(fā)為僧,,取法號“秀峰”,。后被陽明山明性長老收留,于山中造化,,賜法名“真聰”,,號“秀峰”。明嘉靖十三年,,秀峰禪師只身來到曹溪,,以三年時間“明悟六祖衣缽”,修成正果,,復(fù)歸陽明山,。嘉靖十六年(公元1547年)八月初一,開始坐化,,時年二十九歲,。眾師徒扶秀峰端坐涅槃,崇為“七祖活佛”,。坐化時,,其肉身不朽,供于萬壽寺內(nèi),被當(dāng)朝皇帝封為“七祖秀峰禪師”,。藩南渭王親上陽明山祭拜,,并賜“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寺聯(lián),。從此,,一樽七祖活佛,供后人所仰,,朝拜者蜂涌而至,,終年香火不斷,并因此激活名山大川,,陽明山遂成旅游圣地。

  人們要問,,這東山嶺為何能出活佛,?數(shù)百年來,眾說紛紜,,各路學(xué)者前往探究,。值秀峰禪師誕辰500年之際,筆者走進(jìn)東山嶺村追根溯源,,便略知一二,。

  東山嶺村地處新田縣陶嶺鄉(xiāng),與郴州嘉禾縣石橋鎮(zhèn)坦平鄉(xiāng)交界,,座落于陶嶺正東方,。因背靠東山,坐東朝西,,故稱東山嶺,。該村元至正德十二年開村,至今有600多年歷史,。這是一個太陽初升的地方,。四面環(huán)山,風(fēng)光秀美,,人杰地靈,,土地神奇。在圍繞東山嶺村一平方公里之處,,就有“四水相向”,、“五泥不同”、“七峰守護(hù)”“秀美八景”相托,。所謂“四水相向”,,即為村莊前后左右四支水流,如四條蛟龍游向東山嶺,又稱“四龍戲珠”,;“五泥不同”即指村周有紅泥,、沙泥、夾泥,、火砂泥,、白花泥五種不同顏色泥土。因“香,、甜,、辣”而享譽海內(nèi)外的陶嶺辣椒盛產(chǎn)于此。“七峰守護(hù)”指村子周圍有七處山峰突起,,構(gòu)筑一座座天然屏障,,就像神兵天將守護(hù)該村;“秀美八景”指村有八處秀美風(fēng)景,,即:“樟蘭毓秀”,、“溪水噴泉”、“嶺繞作臺”,、“水旋浮印”,、“旗山俯拱”、“弓岸橫眠”,、“峰奇崎鼎”,、“山繡露珠”,還有占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的古代民居群,。一幅幅雋秀圖畫,,映入眼簾,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恰好應(yīng)驗了“奇地出奇人,神地出神仙”這句古老的俗語,。

  今逢盛世,,作為活佛故里的父老鄉(xiāng)親,為弘揚七祖秀峰文化,,惠澤四方,,挖掘七祖故里旅游資源,打造佛祖圣地,。制定了“東山嶺活佛故里開發(fā)項目”,,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搜集整理了七祖秀峰文化遺產(chǎn),,制作印刷了近十萬字的《七祖活佛秀峰禪師》圖文集,。該書有關(guān)七祖活佛的文獻(xiàn)資料,,為專家、學(xué)者和更多想了解七祖活佛的人們提供了幫助,。公元2008年5月,,新的秀峰寺拔地而起,重立了七祖活佛塑像,,為人們祭拜七祖活佛進(jìn)一步提供便利,,也為新田開發(fā)旅游資源增加了又一大亮點。時值七祖活佛誕辰500年之際,,新田縣旅游局與陶嶺鄉(xiāng)人民政府在東山嶺村聯(lián)訣主辦了“七祖活佛”故里東山嶺原生態(tài)鄉(xiāng)村旅游節(jié),,組織系列法事活動,邀請四方僧人,、居士,、賢達(dá)、善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眾者如云,。從而進(jìn)一步地揭開了“七祖活佛秀峰禪師”故里的神秘面紗,吸引五湖四海來賓,,相約活佛故里,情醉新田圣景,。七祖活佛,,惠澤后人,光耀千秋,?!?/p>

作者:樂劍平

編輯:王雨松

閱讀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聞網(wǎng)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