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組(1806~1872)
張榮組,,原籍大坪塘鄉(xiāng)長富村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恩科舉人,,特旨考取內閣中書,,派充國史館分校委署,,協辦侍讀,管理諸敕房事務,,揀選廣西蒼梧知縣,。后奉曾國藩檄調,率兵平定湘東,、湘南會黨起義“有功”,,擢為知府。咸豐九年(1859),,抗擊太平軍石達開部,,擢升道員。同治元年(1862),,張調至劉長佑楚軍營綜理營務,,兼辦團練,隨軍追擊潯州三合農民義軍,,賞賜花翎,,委署廣西右軍兵備道。之后,,張榮組因病辭歸新田,,主講春陽書院,暇則著書立說,,賦詩自娛,,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
蔣先云(1902~1927)
蔣先云,,大坪塘鄉(xiāng)大坪塘村人,。11歲入保合小學讀書,民國6年,,跳級入湖南省立三師,。民國7年,蔣先云發(fā)起成立“學友互助會”,,主編《嶷麓警鐘》月刊,。民國8年,先云被選為“湘南學生聯合會”總干事,,與黃靜源,、夏明翰發(fā)動湘南25縣學生罷課。民國10年春,,先云組織革命團體“心社”,,深入工礦、農村,,傳播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10月,,蔣先云經毛澤東介紹,,與黃靜源、蔣嘯清等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1年元月,,蔣先云畢業(yè)三師后,受中共湘區(qū)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礦,,協助李立三,、劉少奇組織領導工人運動,領導發(fā)動路礦14000多工人舉行聞名全國的安源路礦大罷工,,取得了勝利,。湘區(qū)黨委旋即指派蔣先云、謝懷德等4人,,于民國11年11月到湖南水口山礦,,領導工人運動。
蔣先云不畏水口山礦務局的威脅恫嚇,,緊緊依靠工人群眾,,積極組織成立工人俱樂部,同工人代表向礦務局提出“承認工人俱樂部有代表工人之權,;津貼工人俱樂部各種費用,;增加工資;均分紅利”要求,。礦務局對工人代表的正確要求一推再推,,不予理睬,12月5日蔣先云毅然領導發(fā)動水口山礦工人大罷工,。
自罷工之日起,,礦務局局長趙銘鼎,采取假談判,、金錢拉攏,、恐嚇、暗殺等手段破壞工人罷工,,蔣先云在工人群眾的掩護下,,始終不動搖地指揮革命斗爭。礦務局懾于罷工的烈火,,12月17日,,答復工人提出的18條要求,歷時23天的罷工斗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次年6月,,經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批準,水口山礦正式成立黨團組織,,蔣先云任黨團支部書記,。當時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鄧中夏評論說,“中國礦山雖多,,有全部組織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處,而水口山鉛鋅礦罷工,,其雄壯不亞于安源,。”
民國13年5月,蔣先云經中共湘區(qū)黨委推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任中共黃埔軍校特別支部書記。蔣先云同陳賡,、李芝龍組織“血花社”,,對抗國民黨右派的“孫文學說會”。學習期間,,蔣介石賞識蔣先云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奇才!”周恩來贊揚“蔣先云是軍校的高才生”,、“是個將才”,。蔣先云、陳賡,、賀衷寒在軍校被同學們譽稱為“黃埔三杰”,。
軍校畢業(yè)后,蔣先云留校任蔣介石秘書,,在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指導下,,與蔣介石的“第一只手”王柏齡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民國14年2月,,蔣先云隨周恩來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又隨周恩來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10月12日,,第二次東征,攻打惠州,,蔣先云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三師七團黨代表,,在他率領敢死隊的攻擊下,,終殲陳炯明守惠州的精銳部隊。
民國15年中山艦事件時,,蔣先云曾與蔣介石的反共陰謀面對面地進行斗爭,。7月開始北伐,任北伐軍總部機要秘書,,旋任補充第五團團長,轉戰(zhàn)湘,、贛,。民國16年初,斷然離開蔣介石,,奔赴革命中心——武漢,,周恩來指派蔣先云任湖北省總工會工人糾察隊總隊長。
第二次北伐,,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蔣先云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六師七十七團黨代表兼團長。5月,,率全團官兵,,浴血奮戰(zhàn),將奉軍逼至河南臨穎城,,在奪取辛莊戰(zhàn)略要地的激戰(zhàn)中,,不幸犧牲。
鄭作民(1902 ~1940)
鄭作民,,高山鄉(xiāng)高山村人,,縣甲種師范畢業(yè)。
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yè)后,,參加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平定“劉,、楊叛亂”,。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連、營長,、補充團長,,第二軍九師二十五團團長。民國19年,,參加“中原大戰(zhàn)”,。民國20年10月,升任九師二十六旅旅長,。11月,,奉蔣介石之命率部參叩對工農紅軍第二次“圍剿”,;之后在第四、五次“圍剿”中,,鄭作民均以種種借口,,遲遲不前,尤其眼見日本帝國主義覬覦中國,,感到不應該老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因此,曾遭蔣介石撤職處分,,調陸軍大學待訓班學習,,后仍任旅長。
“七七事變”后,,時任第二軍九師師長的鄭作民抱著“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誓死把日本鬼子趕出去,先后參加淞滬會戰(zhàn)的廣福戰(zhàn)斗,、徐州突圍戰(zhàn)和武漢會戰(zhàn)中田家鎮(zhèn)守衛(wèi)戰(zhàn),。
民國 28年11月 15日,日軍約 4萬余人,,在飛機,、戰(zhàn)艦的掩護下,自廣西欽州登陸,,攻占昆侖關,。蔣介石速調鄭作民由四川率部增援,部隊日夜兼程,,民國19年l月初到達昆侖關附近,,配合社聿明的第五軍,向日寇強攻川,,收復昆侖關,。鄭作民的第九師奉命駐守昆侖關,阻止日寇北犯,。2月22日,,日寇憑借空軍優(yōu)勢,攻占賓陽,,嚴重威脅昆侖關,。最高統帥部一再急電九師撤退,鄭作民堅決請戰(zhàn)未獲批準,,遂決定于黃昏前佯作全線出擊,,集中火力,迷惑敵人,大部隊從容撤退,,中途敵機輪番來襲,,師指揮所無法轉移,民國29年3月3日黃昏,,鄭作民不幸中彈捐軀,。
鄭作民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副軍長,。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分別題挽“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為國捐軀”,,并電慰其家屬。鄭作民遺體公葬南岳,,高山鄭家葬有“衣冠冢”,。
謝厚藩(1887~1953)
謝厚藩,又名尹,。8歲啟蒙,,清光緒三十年 (1904),歲試入縣庠中第一,。光緒三十一年自費赴日本留學,,回國后先后畢業(yè)于上海中國公學、南洋大學,。民國2年公費入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后任教長沙高等工業(yè)專門學校(湖大前身),。民國11年,,當選為湖南省議會議員。民國14年任湘西財務總理處長,,后任湘西汽車路局總務處長,,參加修建衡潭、衡水,、衡郴公路,。
自民國17年開始,謝厚藩棄政從教,,獻身高等教育事業(yè),,先后擔任東北大學、北洋大學、廣西大學,、廣東襄勤大學,、桂林師院、湖南大學教授,,廣西大學物理系主任,,理工學院院長。
民國37年,,謝厚藩等教授在廣西為營救楊榮國教授出獄被解聘,。于1949年4月回到新田,積極支持青年學生運動和地下革命武裝,,迎來了新田解放,,旋即受任湖南大學教授,并特邀參加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1953年謝厚藩病逝于湖南大學,,公葬岳麓山。
肖 明(1896~1959)
肖明,,原名肖鳴,,枧頭鄉(xiāng)上富柏村人。民國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因參加驅逐省長趙恒惕,、軍閥張敬堯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
民國8年冬,,肖明自新田赴法勤工儉學。民國10年秋,,參加進占里昂大學的斗爭,,被法國當局拘禁,后與蔡和森,、李立三,、陳毅等被押送回國?;貒蠓e極參加學生和工人運動,,由鄧中夏、陳為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3年秋,,中共北方區(qū)委送肖明到莫斯科大學學習,后轉入中山大學,。學習2年后,,由中共駐蘇聯小組派回綏遠五原,任馮玉祥所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長和總政治部中共黨委書記,隨軍南下,。
民國16年,,共產黨人脫離馮部。中共陜西省委任命肖明為渭南縣委書記,。民國17年3月,,任陜東特委委員兼組織部長,與劉繼曾,、劉景桂(志丹)等在渭南,、華陰一帶堅持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
民國 17年冬,,肖明在天津順直省委擴大會上,,被選為省委委員。民國18年,,被選為省委軍委委員,。民國19年兼任天津市委記時,在李立三“左’傾路線指導下,,發(fā)動人力車工斗爭,,發(fā)生打電車的蠢事,招致斗爭失敗,。
民國20年,肖明擔任中共華北特委組織部長時,,適逢馮玉祥中原大戰(zhàn)反蔣失利,,肖明通過內線,與馮玉祥相見,,統一了抗日反蔣和國內外時局的看法,。“九·一八”事變后,肖明在上海,、天津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繼續(xù)與馮玉祥保持聯系,按照黨的民族統一戰(zhàn)線政策,,要求馮玉祥以自己的影響,,團結南京愛國人士一致抗日。馮玉祥表示愿意在抗日的旗幟下,,堅決與中共保持朋友關系,。
民國27年,肖明在延安任抗日軍政大學教授,。1928~1930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教育委員會書記、宣傳委員會書記。民國31年,,任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工礦局副局長兼總支部書記和邊區(qū)政府總支組織委員,,積極開發(fā)和建設阜平縣北炭灰鋪煤礦,解決根據地的經濟困難,。
日軍投降后,,肖明隨軍接收張家口市,任市委委員,、工委書記,、總工會主席,領導工人進行反奸清算斗爭,。民國35年10月,,國民黨軍進占張家口后,他轉入市郊堅持地下斗爭,,發(fā)動群眾,,支援平、津,、張解放戰(zhàn)役,。
北平和平解放,肖明于1949年1月隨軍進入北平,,任北平市委委員,、市工委書記、市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監(jiān)察委員,、全國總工會執(zhí)委,、北京市總工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病逝于北京,。
廖新喜(1914~1960)
廖新喜,蓮花鄉(xiāng)新屋場村人,。
1949年秋,,他眼看村前稻田因水利設施差,年年因旱歉收,,心里很難過,。發(fā)動佃農和佃主出錢出力,將河上茅壩改筑石壩,。1950年春建成高 2米,、長 100米,、厚 2米的冬瓜壩,使南下洞 140畝沙田旱澇保收,。
I951年春,,發(fā)動村上27戶翻身農民,成立生產互助組,。秋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