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田 花 燈

作者:許廳 編輯:王雨松 2018-01-11 00:00:00
—分享—
\ 

  “新田花燈”是新田土生土長,深受本地人民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據(jù)老藝人口碑相傳,清朝康熙年間,,便已盛行,。每逢過年過節(jié),農村處處都有唱花燈和看花燈的,,觀者如潮,,不亞于趕廟會的場景。

  特點:花燈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jié)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吸收民間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以表現(xiàn)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多由一旦,、一丑或一旦、一小生表演,,旦角一般由男性反串,,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

  表演:花燈,、地花鼓等民間歌舞演出的盛況,,明、清兩代地方志書有些記載,,其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lián)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間歌舞形式,,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guī)律,逐漸發(fā)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花燈戲”。

  劇目: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燈戲藝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劇目;二是藝人們依據(jù)傳統(tǒng)劇目移植,、改編的一些劇目。隨著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劇目也逐漸增多,。歷代藝人從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中吸取素材,創(chuàng)作了不少的劇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花燈戲傳統(tǒng)劇目約有130多個,其中大戲59個,,中型戲33個,,小戲40余個。此外,,還有對子調節(jié)目40個,。傳統(tǒng)劇目如:《打安徽》、《大小劉??抽浴?、《盤花》、《梁氏改嫁》,、《五更勸夫》,、《張古董借妻》、《討學錢》,、《山伯訪友》等等,。

  伴奏:音樂方面主要來源是燈調,同時,,也大量運用民歌小調為戲中的唱腔,,聲腔分正調和小調兩大類,伴奏樂器分文,、武場,,有高音二胡、大筒(俗稱婆琴),、小嗩吶,、三弦、月琴、鏜鼓,、大鈸,、小鈸、高音小鑼,、云鑼,、大篩鑼等。過場音樂分為吹打曲牌和絲弦曲牌兩種,,打擊樂引用了一些祁劇的鑼鼓點子,。曲調以其特有的七度下行和八度的上行以及“哪嗬子嗨,哪嗬衣嗬嗨”等特性襯詞的運用,,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套路:繼承了花燈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態(tài)的扇法,,幽默風趣的矮樁身段,。藝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的不同形態(tài),,經(jīng)過藝術加工,藝術地體現(xiàn)在“套子”和“圈子”中,。

  “新田花燈”是民間文化藝術的一塊瑰寶,,對于研究新田的歷史、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據(jù),。它的傳承能夠豐富新田人民的文化生活,,它是新田民間藝術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城鄉(xiāng)人民忙于各種經(jīng)營活動,農村青年大批外出經(jīng)商,、打工,,分散各地,告別了田園生活,,也告別了“新田花燈”,,傳承人所剩無幾,花燈藝術將逐漸消亡,。近兩年來,,我縣又自發(fā)組建了幾支花燈演出隊伍,如夕陽紅花燈隊,、藝苑彩調隊,、雙碧社區(qū)花燈演出隊等,。2008年我縣文化館把“新田花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報市人民政府,同年9月10日,,“新田花燈”由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者:許廳

編輯:王雨松

閱讀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聞網(wǎng)首頁